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柯东港.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危险因素及CT影像特点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6):133-136.
[2]辛梦玺,庞苗苗,卫凌,等.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8例临床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1329-1330.
[3]孙庆, 张玮, 胡思源,等. 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瘀阻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盲法、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J]. 中草药, 2016, 47(22):4043-4048.
[4]陈飞, 谷福顺, 王爱国,等.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中药湿敷治疗气虚血瘀型腰痹6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 47 (1):69-71.
[5]贾海鹏, 卢添娇, 上官洁琼,等. 温针灸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 35(2):189-191.
[6]石印玉.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73.
[7]梁文杰, 方朝义, 沈莉,等. 实验诊断学在现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应用分析[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 26(2):47-48.
[8]张晶. 关于修订《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建议[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 11(2):67-79.
[9]熊淑英, 杨阳, 余兆仲,等. 中药湿敷配合蜡泥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28(5):62-64.
[10]高志成,尹锦楠,余文惠,等. 钩活术联合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6,37(3):348-350.
[11]何鹏宇,林志义,牟明威. 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2015,36(4):438-441.
[12]陈红峰, 吴小涛. NLRP3炎性体、IL-1和IL-18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9):40-43.
[13]林磊, 李般若, 王青平,等.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PGE2、IL-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 16(19):1948-1951.
[14]谢小梅, 庄健海, 钟树奇,等. 清湿利腰汤对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PGE2和5-HT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医学, 2018, 42 (2) :140-142.
[15]姚啸生, 孙树椿, 张军,等. 腰痹通胶囊对退变腰椎间盘Ⅱ型胶原含量和TNF- 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 22 (7):4-6.
[16]陈子前, 马太平, 刁虹.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2):299-302.
[17]陈广智. 手法配合中药湿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2):49-50.
[18]李华南, 王金贵, 丛德毓,等.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医杂志, 2015, 56(21):1840-1844.
[19]阎山林, 陈丽佳, 李正翔,等. 威灵仙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 2016, 28(2):48-52.
[20]陈琪瑶, 张金莲, 刘艳菊,等. 延胡索醋制前后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 36(11):901-905.
[21]蔡红蝶, 宿树兰, 周卫,等. 乳香属药用植物中乳香酸类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6, 47(12):2175-2181.
[21]蒋海峰, 宿树兰, 欧阳臻,等. 乳香、没药提取物及其配伍对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9):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