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梃著.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2.
[2] 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1)[J].中国针灸,2003,23(5):34-37.
[3] 王 冰.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2.
[4] 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5.
[5] 清.唐容川.中医汇通医经精义[M].千顷堂书局,光绪三十四年.
[6]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4.
[7] 蒋 燕.浅谈李梴的“脏腑相通论”[J].辽宁中医杂志,1990,17(5):1-4.
[8]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6-2027.
[9] 陈英杰.“肝与大肠相通”探析[J].中医研究,2007,20(11):3-8.
[10] 高忻洙,胡 玲.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8.
[11] 王 旭,吴爱华,刘 雁.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5):427-429.
[12] 王 琦.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50.
[13] 清·唐宗海.魏武英,李佺整理.血证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1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01.
[15]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134,194-196.
[16] 华 荣,孙景波,黄培新.中风始发态证候与血浆脑肠肽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24-25.
[17] 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72-273.
[18] 乜从正.便秘泄泻的异病同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6(2):141.
[19] 段富津.中医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8-169.
[20] 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3.
[21] 王 玮.基于肝与大肠相别通运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瘀热内结型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22] 林晖明,尹燕耀,林云华,等.犀角散加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955-957.
[23] 胡 玲.经络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3-234.
[24] 钱文中.脏腑别通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1016.
[25] 李利军,甘丽燕.慢性泄泻从肝论治[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1):32.
[26] 叶 玲.谢宝慈临床用方经验总结[J].福建中医药,2000,31(1):25-26.
[27] 吴文军,刘业方,郭尹玲.张之文教授从肝与大肠相通论治炎症性肠病经验[J].四川中医,2017,35(6):24-26.
[28] 胡 珂,张 涛,李跃民,等.疏肝润肠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血浆生长抑素及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6,5(1):46-48,55.
[29] 王 敏.董氏奇穴精要整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30] 王根旺,晁 丹,齐 南.五脏穿凿论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3,31(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