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 慧,王 挺△,何 苗,等.“神”及神相关系统的涵义概述*[J].陕西中医,2020,(1):82-85.
点击复制

“神”及神相关系统的涵义概述*
分享到:

《陕西中医》[ISSN:1000-7369/CN:61-1281/TN]

卷:
期数:
2020年1期
页码:
82-85
栏目:
学术探讨
出版日期:
2020-01-0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20.01.023
作者:
莫 慧王 挺△何 苗文 燕
南京市中医院神志病科(南京 210000)
关键词:
神明神志神识神灵中医心理
分类号:
R322.8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摘 要 本文从神的本义出发,分析“神”及相关系统的涵义,对其进行剖析和分别定义。认为中医的“神”是一种难以表述、却可被感受的精神、思维和意识的状态。根据“神”系统产生顺序和属性区分神、魂、魄、意、志;根据特性和功能区分元神、识神、欲神。在神的诸多表述中,神明为“神”之外显部分,表现为神识、神志、心神等不同;神识为感觉和神知部分;神志为神魂魄意志的合称,亦可是心中所藏之神。神机是神的运动调节形式,通过气立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换。深入研究“神”及神相关系统,是从中医角度认知和解释精神、思维、意识、躯体等之间关联性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 苹,张宗明.《黄帝内经》核心文化术语“神”的词性分类与语境差异化英译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3):402405.
[2] 李 晗,滕 晶.《黄帝内经》中五神的概念研究[J].中医研究,2011,24(9):89.
[3] 周 波,兰吉瑞,陈瑞祥,等.阴阳五行、神机气立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立竿测影——兼探讨形神之神(生命矢量)与中医学体系的物理学特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6773.
[4] 徐 平.中医形神观的历史演变[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5] (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7.
[6] 唐常荣,冯 帆,王处渊,等.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中医心理学认识[J].中医杂志,2017,58(6):460463.
[7] (清)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8.
[8] 邓 烨.中医现象学研究进展概述[J].医学与哲学(A),2018,39(4):3335.
[9] 李春雨,黄慧雯,贾春华.概念隐喻视阈下的中医之“神”[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2):6062.
[10] 段小洁.柏拉图的灵魂观及其现代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 项扬惠等编.达摩洗髓易筋经少林空悟禅师嫡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5.
[12] (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2007:3133.
[13] 何金彩.神经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2.
[14] 林一峰,黄平东.中医神明辩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4):481483.
[15] (清)叶天士著;(清)华岫云编订.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15.
[16] (宋)成无已.伤寒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50.
[17] 辞源修订组.辞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1904.
[18] (唐)王 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0,134.
[19] 曲丽芳,张苇航.中医神志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5.
[20]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
[21] 刘 渊,吴潜智.难经[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2.
[22] 萧圣中.周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298305.
[23] (清)吴谦.伤寒杂病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47.
[24] (元)陈澔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28230.
[25] (宋)不著撰人.颅囟经 外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31.
[26] 周计春.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
[27] (宋)张伯瑞.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8.
[28] (明)徐春甫原集,余瀛鳌等编选.古今医统大全精华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84.
[29] 王克勤.中医心理学应当重视“元神”的研究和开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5(9):10161017.
[30] 赵艳青,滕 晶.从“三神学说”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结构和心身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4,20(13):13.
[31] 吴昊天,胡东升,申文增,等.试论医学体系中元神的本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8):643646.
[32] 汪卫东,孙泽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J].中医杂志,2012,53(13):11571159.
[33] 刘丹彤,张小勇.养生秘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4] 周 萱,曹 姗,赵紫薇,等.健康状态下精气神辨识理论框架的构建[J].吉林中医药,2015,35(10):992995.
[35] (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6] 王颖晓.“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742175.
[37] 关梓桐,徐 雅.试述中医心、脑、神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38] 常富业.玄府病变与神机运转障碍[J].江苏中医药,2009,41(8):1011.

备注/Memo

备注/Memo:
*全国第四批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JP〗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YB201936)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