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焦振廉.关于“湿热证”的历代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5):19-21.
[2] 赵 佶.圣济总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6.
[3] 李东垣.脾胃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8,5.
[4] 刘媛媛,陈嘉琪,许 晗,等.《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误治医案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33-1236,1240.
[5] 常 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李遇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9.
[6] 江 瓘,苏 礼.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 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等.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8] 卫生报馆编辑部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9] 贾 波.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10] 腾佳林.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1] 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4.
[12] 朱震亨.局方发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26.
[13](上古)黄帝著.黄帝内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268.
[14] 郝 军.北宋时期脾藏象辨证论治的临床意义探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3):1-3.
[15] 史文彬,沈 洪.历代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536-538.
[16] 胡小勤,周 蓓,周 磊,等.论扶阳法在内伤湿热病证的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6,15(4):28-29.
[17] 章楠著,李玉清.医门棒喝[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