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杜 松,于 峥,刘寨华,等.“望诊”源流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12-14.
[2] 马 蕾,王锦慧,朱钧晶,等.《黄帝内经》目诊理论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6):505-508.
[3] 廖林丽,夏 飞,王静敏,等.中医目诊的基本理论及临床运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7):922-925.
[4]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
[5] 李 翔,彭清华.目诊理论与临床研究概述及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9,25(10):124-130.
[6] 杜 松,张玉辉.《诸病源候论》面部官窍望诊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491-492,500.
[7] 曹洪欣.钱乙目诊初探[J].中医药学报,1985,12(6):20-22.
[8] 文 毅,晏峻峰,彭清华.中医目诊的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J].湖南中医大学学报,2015,35(9):70-73.
[9] 黄惠勇,胡淑娟,彭清华.中医目诊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479-1483.
[10] 彭静山.眼针疗法简介[J].冶金医药情报,1989,5(4):24-25.
[11] 提桂香,邱 萍.王今觉望目辨证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72-73.
[12] 赵延富.眼疾五色诊治复明的研究[J].新中医,1991,19(8):48-49.
[13] 尚昱志,林基勇,付宇蕾,等.壮医目诊的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9,32(12):141-143.
[14] 王 敏,朱国庆,周义浪, 等.妇科肿瘤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19,9(1):1-6.
[15] 李 珪,余胜民,严付红,等.壮医目诊诊断子宫肌瘤技术规范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