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永学,闫曙光,孔兢谊.长安医学的传承与发展[J].陕西中医,2019,40(10):1437-1439.
[2] 张登本.《黄帝内经》二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5-67.
[3] 相鲁闽.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J].河南中医,2015,35(3):654.
[4] 苏 礼.千金方有关问题校释体会[J].陕西中医,2000,21(4):186-187.
[5] 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61-478.
[6] 张登本.王焘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67-285.
[7] 苏 礼.武之望《疹科类编》述要[J].陕西中医,1984,5(7):34-35.
[8] 田丙坤,邢玉瑞.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4,34(11):1135-1140.
[9] 周永学,杜林柯.长安医学针灸学说的创建与传承发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5):17-26.
[10] 张登本.《神农本草经》的学术贡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130-1134.
[11] 黄可泰.陈藏器《本草拾遗》及其博物学价值[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4):222-223.
[12] 周永学.长安医学伤寒学的传承与发展[J].陕西中医,2021,42(1):3-7.
[13] 耿占军.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一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5-18.
[14] 赵仁龙.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41-44.
[15] 闫海军,傅海燕.基于文献分析的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4):720-722.
[16]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黄帝内经》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起点和关键[J].中医药文化,2015,10(6):9-14.
[17] 米烈汉.米伯让全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237-256.
[18] 康兴军,辛智科.陕西中医药史话[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85-117.
[19] 候冠辉,王 妮.长安医派——陕西医学考古新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75-128.
[20] 范 兵.陕西中医纵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