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17.
[2] 吴焕淦,严 洁,余曙光,等.灸法研究的若干思考[J] .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35.
[3]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 .中国针灸,1996,26(10):1718.
[4] 王家平,尹海燕,张承舜,等.艾灸温度探测方法运用及改进思考[J] .环球中医药,2011,4(6):426428.
[5] 王晓瑜,江国泰,陈志宏,等.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分析灸疗温度特征[J]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39(2):223226.
[6] 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J] .中国针灸,2012,32(7):611614.
[7] 洪文学,蔡建红,景 军,等.传统中医艾灸疗法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的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22(4):2730.
[8] 夏永莉,赖新生.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27(2):142144.
[9] 吴璐一,杨 玲,周次利,等.艾灸温度影响因素及与疗效关系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2013,6(4):309313.〖ZK)〗
[10] 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 .中国针灸,2009,29(11):897899.
[11] 梅全喜,王 剑.不同产地艾叶燃烧放热量的比较[J] .中药材,1994,17(9):4647.
[12] 林锦明,秦路平,赵卫权,等.艾叶及其同属植物的差热分析鉴别及燃烧热比较[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10):903905.
[13] 王 剑,田新村.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8):1516.
[14] 洪宗国,朱乃甫,吕 丰,等.不同燃烧温度下艾灸补泻机制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