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晓东,朱立国,于 杰.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3):8082.
[2] 陈 鹏,薛常虎,杜 翔,等. 自体血回输臭氧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5例[J] . 陕西医学杂志,2016,45(9):11471148.
[3] 张 科,郑 玲,潘应芳. 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痰浊型眩晕临床观察[J] . 陕西中医,2017,38(10):13721373.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3):173177.
[5] 康 晨,滕 晶. 基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从脉辨治眩晕症[J] .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2):23862388.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1(11):805812.
[7] 曾宪乐.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观察[J]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0):6162.
[8] 张振芳,司秋霞,郑建彪,等.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 . 山东医药,2016,56(2):3940.
[9] 王玉琳,秦旭旭,刘 佳,等. 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J] .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1416.〖ZK)〗
[10] 吴怀国,侯庆兵,王书培,等.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影响[J]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7):660663.
[11] 苏秀坚,张文敏,文龙龙. 天麻钩藤饮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5456.
[12] 计 莉,彭 新,孙 勍,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 武警医学,2016,27(7):655657.
[13] 高仲录.参芪四虫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6,34(2):129131.
[14] 王玉明.从《易经》角度对《黄帝内经》等眩晕病机的再认识[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6,15(2):4849.
[15] 王桂华,付 胜.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