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 钰,王 雨,张钰欣,等.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2019,(6):784-786.
点击复制

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
分享到:

《陕西中医》[ISSN:1000-7369/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9年6期
页码:
784-786
栏目:
学术探讨
出版日期:
2019-06-0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9.06.029
作者:
孙 钰王 雨张钰欣张保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0029)
关键词:
易水学派罗天益李东垣脾胃脾胃内伤咳嗽
分类号:
R2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摘 要 罗天益师承李东垣,二者均为易水学派代表医家。以李东垣脾胃内伤的饮食和劳倦两大病因为基础,罗天益首次增补完善为饮伤、食伤和劳倦内伤,且将劳倦内伤细分为虚中有寒和虚中有热两大证型,按不同病因分类罗列常用治疗方,病因病机论述更为详尽,用药范围更为广泛。探析罗天益所诊病案,可知其治病尤重脾胃,调节脾胃功能,以期做到整体论治。以治疗咳嗽医案为例,罗天益论治咳嗽不单从肺,而不忘脾胃,治脾胃与治肺并重,为后世咳嗽证治提供新思路。本文从脾胃内伤病因病机分析和遣药用方的规律,从两个方面探讨罗天益对脾胃论的创新发展,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人体之盛衰,脾胃学说的研究对后世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又有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以期通过罗天益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 妮,李颖峰,宋珍民.罗天益生平考[J].中医药文化,2013,16(2):50-52.
[2]范忠星,张 弘,周计春.张元素学术思想辨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8,36(4):9-12.
[3] 元·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1.
[4]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9,33,36,40,47,49,52,56,85,97,110,195,197.
[5] 刘 浩,李 燕.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的阐发[J].陕西中医,2014,35(5):640.
[6] 王曼莉,冯 哲.李东垣对枳术丸及其类方的应用解析[J].江苏中医药,2018,50(8):70-72.
[7] 王方方,陈家旭.内伤发热的沿革及辨治探要[J].中医杂志,2017,58(18):1534-1537.
[8] 程志文.论罗天益脾胃病辨治特点[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0):708.
[9] 王贵民.李东垣脾胃病用药配伍的数据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6):61-63.〖ZK)〗
[10] 陈震萍,沈 丹,牟重临.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2):910-913.
[11] 贺 娟,苏 颖.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0,151,193.
[12] 武子健,赵 炎,付智天,等.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3):4-6.
[13] 孙易娜,吕文亮,章程鹏.基于脾胃学说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44-46.
[14] 蔡少杭.谈脾胃为后天之本及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0):8-11.
[15] 王旭光,杨大男.脾胃气机升降对肺系疾病的影响浅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6):775-776.
[16]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1.
[17] 罗 美.古今名医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
[18] 丁 伟.四气五味与脾胃[J].河南中医,2019,33(2):176-179.

备注/Memo

备注/Memo:
*北京中医药新奥奖励基金资助项目(2018-XAJLJJ-012)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