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 /oa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鼠Wnt3a/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 目的:探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及其对Wnt3a/β-catenin通路效应机制。方法: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加巴喷丁组、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组(壮医组),每组10只。采用树脂毒素(RTX)制作PHN小鼠模型,观察干预后各组小鼠行为学机械痛觉阈值(PWT)、热痛觉阈值(TWL)的变化; ELISA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单(NR2B)、神经激肽-1(NK-1)含量; 免疫组化及WB检测Wnt3a、Axin2因子表达。结果: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WT降低,TWL升高,提示模型构建成功; 与模型组相比,加巴喷丁组和壮医组分别在第3、4节点行为学测试PWT显著升高,TWL显著降低(均P<0.05); 与加巴喷丁组相比,壮医组在第6次节点PWT显著升高,TWL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HN组NR2B、NK-1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 与模型组相比,加巴喷丁组和壮医组NR2B、NK-1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Wnt3a表达升高,Axin2表达降低(均P<0.05); 与模型组相比,加巴喷丁组与壮医组Wnt3a表达显著降低,Axin2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PHN可能通过抑制或阻断Wnt3a/β-catenin通路,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减轻痛觉过敏发挥镇痛作用。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35 439 0 赖菁菁,向军军,韩海涛,李 婕,黄瑾明,陈秋霞,李秀娟,李伟茜,李美康 扶金化积丸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2 目的:探讨扶金化积丸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扶金化积丸组,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给药组按生药量1.749 g/kg灌胃,提取并配制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即150、75、37.5 mg/ml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A549细胞株复苏,取对数期细胞,以5&#215;10<sup>4</sup>/ml的密度接种至6孔培养板后继续培养至细胞贴壁,次日各实验组分别加入扶金化积丸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500 μl/孔,待其干预细胞24 h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拍照分析。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药物处理后凋亡蛋白Bax、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扶金化积丸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均出现核固缩、圆细胞数量多且漂浮、胞质透亮且胞质内出现颗粒,细胞贴壁不牢,其中扶金化积丸含药血清高、中剂量组效果明显; 扶金化积丸高、中、低剂量组OD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或P<0.05); 扶金化积丸高、中剂量组G<sub>0</sub>/G<sub>1</sub>期A549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大,高剂量组S期、G<sub>2</sub>/M期A549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小(P<0.01或P<0.05); 扶金化积丸高、中、低剂量组A549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扶金化积丸高、中、低剂量组Bax表达及Bax/Bcl-2比例均上调(P<0.01),扶金化积丸高、中剂量组Bcl-2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均下调(P<0.01或P<0.05)。结论:扶金化积丸含药血清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促进A549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中Bcl-2水平,增加Bax水平相关。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40 444 0 付芸芸<sup>1</sup>,夏小军<sup>2</sup>,秦大凯<sup>1</sup>,郭炳涛<sup>2</sup>,付菲菲<sup>1</sup>,任德祥<sup>1</sup>,赵 峻<sup>1</sup>,李 炜<sup>1</sup>,李林洲<sup>1</sup>,雷旭东<sup>2</sup> 温通活血乳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3 目的:通过温通活血乳膏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模型,观察其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6只,取其中6只作为空白组,30只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模型组、基质组、二甲双胍组及温通活血乳膏中、高剂量组; 空白组及模型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基质组予以温通活血乳膏的基质干预,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干预,温通活血乳膏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中、高剂量温通活血乳膏。末次给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节中Nrf2、NF-κ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Nrf2、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温通活血乳膏可以降低MPO、TNF-α、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加Nrf2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P<0.05),且温通活血乳膏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温通活血乳膏可以通过上调Nrf2表达,抑制NF-κB表达,改善氧化应激,发挥治疗DPN的作用。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45 449 0 李 惠,李寅辉,徐利娟,马 丽 八桂止痛散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JNK/p38 MAPK/NF-κB p65通路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4 目的:探讨八桂止痛散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脊髓背角组织JNK/p38 MAPK/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腹腔注射树脂毒素(RTX)制备PHN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八桂止痛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以不同剂量八桂止痛散分组干预后检测大鼠长时程自发痛与痛觉过敏症状;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GFAP与JNK/p38 MAPK/NF-κB p65通路相关蛋白阳性表达; ELISA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组织JNK/p38 MAPK/NF-κB p65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脊髓背角组织GFAP、p-JNK、p-p38 MAPK及p-NF-κB p65相对阳性表达、血清与脊髓背角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及环氧化酶-2(COX-2)水平、脊髓背角组织p-JNK/JNK、p-p38 MAPK/p38 MAPK、p-NF-κB p65/NF-κB p65显著升高(P<0.05),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降低(P<0.05); 低、中、高剂量八桂止痛散均可减轻PHN大鼠上述各病理指标变化(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八桂止痛散可抑制PHN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鼠自发痛与痛觉过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p38 MAPK/NF-κB p65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50 455 0 廖承成<sup>1</sup>,尹瑞文<sup>2</sup>,张洪卫<sup>1</sup>,张 爽<sup>1</sup>,李 霞<sup>1</sup>,彭国瑶<sup>1</sup>,聂欣怡<sup>1</sup> 定喘汤通过miR-130a-3p调控TGF-β1通路减轻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5 目的:分析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介导微小核糖核酸(miR-130a-3p)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的机制。方法:将支气管哮喘建模成功的5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定喘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8、16、32 g/kg定喘汤生药灌胃,阳性药组腹腔注射0.5 mg/kg地塞米松; miR-130a-3p下调组经尾静脉注射si-miR-130a-3p腺病毒溶液,空载组经尾静脉注射空载腺病毒溶液,100 μl/次; 模型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液。另取8只记为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药品相同。4周后处死,取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3(IL-13)水平和肺组织Ⅲ型胶原含量; 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和气道胶原沉积,测定气道平滑肌厚度(WAm/Pbm)、支气管壁厚度(WAt/Pbm)、胶原纤维厚度(Wac/Pbm); 检测肺组织miR-130a-3p、TGF-β1、VE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BALF TGF-β1、VEGF、IL-13水平和肺组织Ⅲ型胶原含量,WAm/Pbm、WAt/Pbm、Wac/Pbm,肺组织miR-130a-3p和TGF-β1、VEGF、α-SMA、Fn表达高于正常组(均P<0.05),各治疗组低于模型组(均P<0.05); 正常组大鼠肺组织无病理改变,且无气道胶原沉积,模型组和空载组肺组织呈极严重病理改变和极显著气道胶原沉积,阳性药组、miR-130a-3p下调组与定喘汤各剂量组均好转,且定喘汤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定喘汤可减轻支气管哮喘大鼠炎症反应、抑制气道重塑,且高剂量的作用最优,推测可通过下调miR-130a-3p抑制TGF-β1通路实现减轻气道重塑的作用。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56 461 0 冉秦杰<sup>1,2</sup>,黄娇娇<sup>1</sup>,孟 泳<sup>2</sup> 清金化痰汤抑制IL-6/STAT3/HIF-1α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炎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6 目的:探讨清金化痰汤(QJHTD)抑制白介素-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炎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机制。方法:采用烟熏联合气管内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将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COPD组)、清金化痰汤低剂量组(QJHTD-L组)、清金化痰汤高剂量组(QJHTD-H组)以及地塞米松组(DXMS组),每组10只。给药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状态; 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的数量; TUNEL法检测大鼠的肺上皮细胞凋亡情况; 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 WB检测大鼠BALF中IL-6、STAT3、HIF-1α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ON组相比,COPD组大鼠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皮毛发黄; 肺组织病理显示肺泡部分融合,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肺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指数显著增加(P<0.05); 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均P<0.05),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IL-6、STAT3、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0.05)。与COPD组相比,QJHTD-H和DXMS组大鼠表观症状明显缓解; QJHTD-H和DXMS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均P<0.05),QJHTD-L、QJHTD-H和DXMS组的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均P<0.05),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IL-6、STAT3、HIF-1α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均P<0.05)。QJHTD-H组和DXMS组的治疗效果更接近。结论:清金化痰汤能够通过抑制IL-6/STAT3/HIF-1α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炎症治疗COPD。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62 466 0 罗 斌,陈雨燕,邱秀芳,魏小杰,王燕娇,朱烨芳 固本通络汤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临床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7 目的:评价固本通络汤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固本通络汤内服。治疗前后检测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肾血流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自噬相关蛋白; 检测治疗前后微炎症因子; 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 比较治疗后的疾病愈显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下降,胆碱酯酶(CHE)、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升高(均P<0.05); 且治疗组BUN、Scr水平低于对照组,CHE、Ccr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肾动脉内径、肾血流阻力指数、自噬效应蛋白、微炎症状态指标、中医各证候评分及总分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疾病愈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本通络汤联合血液透析能改善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肾血流动力学,抑制微炎症状态及自噬相关蛋白,改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愈显率。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67 471 0 林玉洁,张成亮,王林琳,王晴岚,李剑恺,吴 卿 吉雷开窍汤联合西药治疗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窦炎患儿鼻腔菌群和鼻腔功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8 目的:观察吉雷开窍汤联合西药治疗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窦炎(CRS)患儿鼻腔菌群和鼻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胆腑郁热型CR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使用吉雷开窍汤联合西药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并检测两组鼻腔菌群、鼻腔功能以及血清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SNOT-20评分、鼻腔菌群、鼻腔功能和IL-6、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儿低于常规组(均P<0.05); 治疗后试验组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吉雷开窍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胆腑郁热型CRS患儿症状,降低多项鼻腔菌群数量,有效恢复鼻腔功能。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72 475 0 张竞飞<sup>1</sup>,俞鹏飞<sup>2</sup>,安月鹏<sup>1</sup>,周 凌<sup>1</sup> 宁瘿方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疗效及对患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9 目的:评估宁瘿方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方案在新诊断Graves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120例初次诊断为Graves病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接受宁瘿方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10 mg)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常规剂量甲巯咪唑(20~40 mg)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FT3、FT4、TSH)、甲状腺相关抗体(TRAb、TPOAb、TgAb)、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得分以及36项简短健康问卷(SF-36)得分,并评估肝功能和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有9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111例。治疗1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相似(P>0.05); 试验组甲状腺相关抗体显著下降,SDS、SAS、SF-36评分均改善,IL-1β、IL-6水平下降,且肝功能损伤及粒细胞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在新诊断Graves病的治疗中,宁瘿方联用小剂量甲巯咪唑方案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常规剂量的甲巯咪唑单药治疗,且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水平。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76 480 0 黄昱钦<sup>1</sup>,李青春<sup>1</sup>,柳国斌<sup>2</sup>,陶 枫<sup>1</sup>,王雪菲<sup>1</sup>,陈 易<sup>1</sup> 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脾虚湿阻证临床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0 目的:探讨柴麻复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诊断为LDVT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柴麻复脉汤口服治疗,疗程3周。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管腔再通情况、下肢皮肤温度,并测量比较患肢周径,检测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FIB、D-D)、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管腔再通情况、血栓区与对侧皮肤温差、下肢周径差、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指标、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麻复脉汤治疗LDVT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好。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81 485 0 徐雨霏<sup>1</sup>,高 杰<sup>2</sup>,夏联恒<sup>2</sup>,崔 璇<sup>2</sup>,李 媛<sup>3</sup>,胥 可<sup>1</sup>,刘启明<sup>1</sup>,袁 艺<sup>1</sup>,潘明华<sup>1</sup> 固本抗癌方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临床疗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1 目的:观察固本抗癌方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固本抗癌方口服,观察两组骨髓抑制情况。结果:治疗4、8周,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发生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量、血常规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QOL)、卡氏评分(KPS)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固本抗癌方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能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细胞异常情况,减轻骨髓抑制,减少GCS-F用量,促进血常规恢复正常。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86 489 0 董文敏<sup>1</sup>,秦旭辉<sup>2</sup>,任伊宁<sup>1</sup>,冯 浩<sup>1</sup>,徐 曌<sup>1</sup>,兴 伟<sup>1</sup> 哈氏育阴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疗效及对患者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2 目的:观察哈氏育阴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肝肾阴虚型DOR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哈氏育阴汤,对照组予坤泰胶囊,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激素水平[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雌二醇(bE2)、抗缪勒管激素(AMH)、bFSH/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双侧卵巢窦卵泡数(AFC)、血管生成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Ang-2]的变化。结果:最终完成56例,治疗组29例,脱落1例; 对照组27例,脱落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高于对照组(74.07%)(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bFSH、HIF-1α较治疗前下降,bE2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 治疗组治疗后AMH、AFC、VEGF、Ang-2、Ang-1较治疗前升高,bFSH/bLH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 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bFSH、bFSH/bLH、AMH、AFC、VEGF、Ang-2、Ang-1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哈氏育阴汤治疗肝肾阴虚型DOR有效,可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调节生殖激素及AMH水平,增加AFC,调节血管生成因子,提高卵巢储备功能。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90 494 0 许凯凯<sup>1,2</sup>,马 静<sup>1,2</sup>,张 晗<sup>1,2</sup>,褚梦圆<sup>1,2</sup>,刘佳宁<sup>3</sup>,李白玉<sup>1,2</sup>,杨嘉琪<sup>1,2</sup>,闫 颖<sup>1,2</sup> 祛风散结汤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3 目的:探讨祛风散结汤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P物质(SP)、单胺氧化酶(MAO)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药熏蒸、口服中药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EASI评分、VAS评分、DLQI评分、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血清SP、MAO水平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EASI、VAS、DL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血清IFN-SymbolgA@、IL-2水平升高,IL-4、IL-5水平降低(均P<0.05); 研究组血清IFN-SymbolgA@、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IL-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血清SP、MAO水平降低,研究组血清SP、MA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散结汤联合中药熏蒸及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ND可缩短病程,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95 498 0 董小天,周美惠 益气养血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咳嗽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4 目的:基于“通调三焦”理论探究益气养血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治术后咳嗽的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行NSCLC根治术后咳嗽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止咳化痰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另予孟鲁司特钠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肺通气功能指标[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比例(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最大分钟通气量(MVV)]、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FVC、PEF、FEV1/FVC、DLCO、MMEF、MVV水平相较治疗前显著提升,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炎症因子HMGB1、CXCL10、SA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方治疗NSCLC患者根治术后咳嗽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增强肺通气功能,降低炎症反应,药物安全性较好。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499 503 0 朱鹏飞<sup>1</sup>,蒋国鹏<sup>1</sup>,张云杰<sup>2</sup>,宿广峰<sup>1</sup> 基于“心脾相关”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焦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5 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焦虑为临床常见的双心疾病,中医“心脾相关”的理念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基于“心脾相关”理论,从心脾五行相生、气血相关、神志相合等理论出发,基于中医五行、藏象学说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提出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痰、瘀、郁、火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上提倡心脾共治、气血同调,倡导因人制宜,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提供新的辨证思路。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04 507 0 王 甜<sup>1</sup>,田汶沅<sup>2</sup>,冯 玲<sup>2</sup>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析胃癌前病变的病机与治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6 胃癌前病变(PLGC)是指胃黏膜上皮向胃癌转变的病理过程,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基础上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现代中医认为,阻断“炎-癌”转化的关键环节就是调畅脏腑气机升降,而这与“圆运动”理论不谋而合。从圆运动之“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气机升降角度阐述PLGC的中医病因病机,顺应圆运动的理论内涵,以“调理中焦,兼顾四维,运轴行轮,运轮复轴”为指导思想辨治PLGC,旨在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08 511,516 0 刘 桐<sup>1</sup>,孙鹤员<sup>1</sup>,唐 强<sup>2</sup>,王静滨<sup>3</sup>,吴丽丽<sup>3</sup>,闫舒婷<sup>4</sup>,张 杨<sup>4</sup> 基于“亢火害物”探讨结直肠“炎-癌转化”及防治思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7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炎症被认为是导致大肠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产生的炎症微环境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故改善肿瘤炎症微环境,减缓“炎-癌转化”进程,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中医火热毒邪与现代医学中的炎症关系密切,基于中医“取象比类”思维及临床医学研究,认为“亢火害物”可用来描述“炎-癌转化”的发展过程。“亢火”作为“炎-癌转化”发生的基础贯穿始终,“害物”则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亢盛之火蓄积,一方面熏蒸肠腑衍生气滞、痰浊、瘀毒等邪实,另一方面伤害正气,损耗精血,使人体处于虚损状态而不能祛邪于外,最终因火成毒致虚、因虚生火聚毒成恶性循环,推动了“炎-癌转化”的进展。基于此,治疗应遵循中医“亢害承制”思想,纠人体正邪之偏颇,补益气血之虚,清降火性毒邪之实,减轻炎性浸润,防止“炎症-发育不良-癌”转化序列的形成,从而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12 516 0 宁永波,罗珍莲,宋子豪,王雅兴,陈香颖,陈嘉齐,吴存恩,薛维伟,壮雨雯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8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隐匿性的、呈慢性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因不明的弥漫性肺部疾病,该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IPF发病。线粒体质量控制(MQC)是导致活性物质积累的关键因素。MQC失衡会引起炎症因子聚集,攻击损伤的线粒体,导致线粒体稳态失调,使损伤的伤线粒体积累,进而导致活性物质的沉积。“虚气留滞”是指元气虚损,气化功能失常,毒邪留滞体内而损伤脏腑。中医认为,IPF以肺心脾肾气虚为本,气化障碍致水液停聚生成水饮、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为标。故“虚气留滞”是IPF的基本病机。线粒体与气在生理病理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是气的微观表现之一。MQC的作用与气功能相似。目前调控MQC失衡来改善IPF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故笔者将“虚气留滞”病机与MQC失衡运用取象比类的方式结合,加之对MQC的现代医学认识,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确立“扶正补虚治其本、行滞化瘀治其标”的基本治则,以期为未来临床中医药治疗IPF进一步提供新视角。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17 521 0 白月洁<sup>1</sup>,王子涵<sup>2</sup>,王 辰<sup>1</sup>,刘美苹<sup>3</sup>,邵雨萌<sup>1</sup>,朱 雪<sup>4</sup>,张心月<sup>4</sup> 基于“燥伤肺络”理论探析肺纤维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9 “燥伤肺络”理论是根据肺的生理特点与燥邪致病特点提出。肺叶娇嫩,喜清润而恶干燥,肺络散布在肺叶之间,其宣发肃降之功可调节水液代谢运行,外感燥邪,或内伤火热,易侵袭肺叶,津液损耗,损伤肺络。从发病过程来看,燥邪入络,与津血搏结,日久迁延不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入络”特点,并与肺纤维化起病隐匿、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的特点相一致。文章通过进一步阐释燥邪致病特点与肺络受损的机制变化,“燥伤肺络”机制形成特点,以及“燥伤肺络”理论指导肺纤维化防治,为后续开展肺纤维化燥邪致病基础研究提供思路,为燥邪影响下肺纤维化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22 526 0 茆春阳<sup>1,2</sup>,杜 燕<sup>3</sup>,雷伟伟<sup>4</sup>,周 波<sup>3</sup>,牛 阳<sup>1,2</sup> 名中医杨文明治疗Wilson病患者肝纤维化之肝豆扶木汤理法方药体系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0 积证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积证病因病机复杂,气滞血瘀为病因关键,正气亏虚乃病机根本,固本培元为治则大法,而理气活血则贯穿积证之治疗始终。根据积证呈现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特点,临床上拟定肝豆扶木汤治疗积证疗效显著。通过探析固本培元方肝豆扶木汤理法方药体系,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27 531 0 魏涛华<sup>1,2</sup>,杨文明<sup>1,2</sup>,宋宇琪<sup>1</sup>,杨玉龙<sup>1</sup>,钱南南<sup>1</sup>,郝文杰<sup>1 </sup>,汪 瀚<sup>1</sup>,汪美霞<sup>1</sup> 岐黄学者李廷荃临床“阴火”之思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1 “阴火”学说乃李东垣创造性的学术观点,惜其未对此作明确阐释,导致后世对于“阴火”之真意始终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笔者通过研读东垣之论述,并结合岐黄学者李廷荃教授的学术思想,对阴火之起源及证治进行浅显探讨。脾胃亏虚乃阴火发生之根源,虚而生火、亢而成火、郁而化火为其形成之本质。气虚、阴虚、气郁所生之火,亦可归入阴火范畴,主要由君相之火所化生。在治疗上,李教授主张以益气健脾、升阳散火为法度,并可辅以壮水制火、甘温除火、疏肝泻火之法。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32 536 0 戴冠辉<sup>1</sup>,李佩芳<sup>2</sup>,焦彩凤<sup>1</sup>,李廷荃<sup>2</sup> 名中医杨骏基于阴阳平衡针灸综合治疗慢性唇炎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2 总结全国名中医杨骏教授基于阴阳平衡针灸综合治疗慢性唇炎经验。阴阳平衡是机体生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阴阳失衡则意味着疾病的发生。杨骏教授认为慢性唇炎的致病因素虽有多种,但核心却在阴阳不和,阴阳失衡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且以阴虚为本,风湿热邪为标的阴阳平衡失调为主,阴虚津液亏损是其主要的病理状态。杨骏教授从针灸任督调整阴阳平衡入手,调节机体的失衡状态,辨证论治,审证施针,选取督脉百会、印堂、人中、素髎通督调神,调整一身阳经经气,选取任脉承浆、鸠尾、中脘、阴交滋阴潜阳,联任通督,另以多穴配伍,半刺相辅,针药结合的方式协同增效,以使机体重新恢复阴平阳秘之动态平衡状态。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37 541 0 刘思诚<sup>1</sup>,杨 骏<sup>2</sup>,刘婉婷<sup>1</sup>,陈荣荣<sup>1</sup>,张雅婷<sup>2</sup> 国医大师张震内外合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3 阐述国医大师张震基于“百病生于气”理论内外合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思路与方药经验。“百病生于气”理论最早始于《内经》,后世朱丹溪、张介宾等医家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并扩大影响力,是中医理论精粹之一,不仅对后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具备广阔临床应用价值。张震教授始终推崇“百病生于气”学说,在学术深耕的同时开创疏调学派,并广泛运用于疑难杂症、内科及妇科。张震教授认为“气失疏调”为干燥综合征之根本。肝气郁久,则生内热,肝阴不足,乙癸同源,肾阴亏虚,燥热丛生,发为此病,故干燥综合征病机系肝失舒畅、肝肾阴虚。此外,张震教授指出干燥综合征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情志不舒症状,本病应从肝着手,治疗宜疏调肝气,补益肝肾,遂自拟疏调润燥汤,辅以特色外治法,标本同治,协同增效。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42 544,549 0 李 瑞<sup>1</sup>,侯申均<sup>1</sup>,包涵容<sup>2</sup>,秦 竹<sup>3</sup> 名中医王成祥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治疗感染后咳嗽经验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4 感染后咳嗽(PIC)是呼吸科的常见病。王成祥教授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指出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影响病机形成与病因易感,故PIC的迁延不愈与特禀体质密切相关,治疗时调整特禀体质方为治本之策。体质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体质具有可调性,相较于特禀质益气固表、养血消风的常规调体之法,王教授指出温化痰饮是一特禀质调体捷法,并吸取前人从“风”论治经验,总结出PIC核心病机乃阳虚痰饮留恋、风邪易感易伏。治疗上遵仲景“病痰饮者,温药和之”为大法,以苓甘五味姜辛汤作为化痰饮主方,并在后世“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理论指导下,对经方进一步发挥,佐用桔梗、炒枳壳、炒苦杏仁、蜜枇杷叶、醋香附、紫苏梗等理气药对,意在使气顺痰消咳止。针对风邪,注重调和肺气,仿止嗽散意,选白前、蜜紫菀、蜜百部三味,取气调邪去之意,并视具体症状进行药物加减:若外邪重者,酌取麻黄、荆芥、防风、苏叶、薄荷等疏散外邪; 若内风甚者,选用蝉蜕、全蝎、地龙、僵蚕等内外风同祛、肝肺同调之虫类药以解痉止咳,最后于方中加入调节特禀体质之经验专药葶苈子以健体脱敏。王教授临床用药切合经典,汇通中西,特色明显,治疗经验可资借鉴。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45 549 0 位式祥<sup>1</sup>,于会勇<sup>1</sup>,聂天旸<sup>1</sup>,郭雨菲<sup>1</sup>,刘莲莲<sup>1</sup>,满 天<sup>1</sup>,薛 贝<sup>2</sup>,赵海虹<sup>3</sup>,王成祥<sup>1</sup> 宁神通窍法治疗神经性耳鸣伴听力下降随机对照试验及相关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5 目的:探讨宁神通窍法治疗神经性耳鸣伴听力下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耳鸣病程与针刺效应、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神经性耳鸣伴听力下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以钝头Streitberger安慰剂针治疗,穴取大椎穴、百会穴、哑门穴和患侧听宫穴、头窍阴穴、翳风穴、中渚穴,听宫、头窍阴连接两极,不接通电流; 观察组采用对照组中相同穴位,予以宁神通窍法针刺治疗,听宫、头窍阴两穴接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2/50 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两组均治疗20次,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平均气导听阈值、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93%,对照组总有效率6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HI、TEQ、PSQI、HADS评分及平均气导听阈值显著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与神经性耳鸣患者治疗前平均气导听阈值(r=0.333,P<0.01)呈正相关,与THI、TEQ、PSQI、HAD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观察组中平均听阈值变化值与病程(r=-0.306,P<0.05)呈负相关,与THI变化值(r=0.372,P<0.05)呈正相关; 对照组中平均听阈值变化值与THI变化值(r=0.371,P<0.05)呈正相关,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宁神通窍法治疗神经性耳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病程越长,听力受损越严重,针刺改善听力水平和耳鸣症状的效果越差,应在疾病初期介入治疗,以改善患者听力水平,降低耳鸣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50 554 0 刘婉婷<sup>1</sup>,陈荣荣<sup>1</sup>,张雅婷<sup>1</sup>,刘思城<sup>1</sup>,于雷雨<sup>1</sup>,叶子愚<sup>1</sup>,黄志霖<sup>1</sup>,查必祥<sup>1</sup>,杨 骏<sup>2</sup> 火针焠灸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失眠临床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6 目的:观察火针焠灸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失眠(PS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PS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西医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火针焠灸治疗。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周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及疲劳评估量表(FAS)评分。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降钙素原(PCT)、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和Glu/GABA比值,并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SQI、NIHSS、ISI及FAS评分降低(均P<0.05),IL-1β、IL-2、PCT、Glu水平及Glu/GABA比值降低(均P<0.05),GABA水平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降低或升高更显著(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焠灸联合针刺能有效改善PSI患者的睡眠质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疲劳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症因子、神经递质水平及神经兴奋性/抑制性平衡有关。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55 558,563 0 陈希阳<sup>1</sup>,朱才丰<sup>2</sup>,杨高尚<sup>1</sup>,谢苗苗<sup>1</sup>,袁心怡<sup>1</sup>,叶淑琦<sup>1</sup>,张振丰<sup>1</sup> 石冰醒脑丸联合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7 目的:观察石冰醒脑丸联合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联合组各32例,其中电针组脱失1例。电针组单纯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周治疗6 d; 联合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联合石冰醒脑丸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水平(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S-100β以及NSE水平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ADL评分、ACA、MCA、PCA血流量及血清NGF水平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联合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结论:石冰醒脑丸联合电针能够显著提高VD患者的脑血流量,改善患者的血清神经因子水平,改善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59 563 0 汪 静,李佩芳,高晓明,浦 芳,刘 霞,韦晓丽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8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复杂疾病,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CFS的特定药物。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失衡与CFS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现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阐明肠道菌群影响脑-肠-菌轴相关代谢产物、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炎症反应参与CFS的作用机制,并系统总结归纳中药单体、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FS的最新进展,为CFS的中医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方向指明了可能的新路径。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64 567 0 李粒萌<sup>1,2</sup>,张士栋<sup>1,2</sup>,NATTHAYA Sirilaksadaporn(泰国)<sup>1,2</sup>,黄莹雪<sup>1,2</sup>,徐楚瀚<sup>1,2</sup>,李华南<sup>1,3</sup>,陈英英<sup>1,3</sup>,谭 涛<sup>1,3</sup> 中医药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29 综述中医药调控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因子3(STAT3)通路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机制的进展。EMT异位内膜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可能与JAK2/STAT3通路有关。JAK2/STAT3通路的异常活化状态表现为EMT免疫失调、血管新生和炎症反应上调,介导异位内膜细胞的黏附-侵袭-血管形成。中药治疗EMT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包括JAK2、STAT3、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抑制血管新生,减轻炎症反应。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68 571,576 0 赵德敏<sup>1</sup>,梁锦铃<sup>1</sup>,高玖妹<sup>1</sup>,张 新<sup>1</sup>,孙 淼<sup>2</sup>,马 明<sup>2</sup>,徐 芳<sup>2</sup> 中医药调控铁死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30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临床治愈率低,且易出现治疗耐药。铁死亡是一种特殊的铁依赖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已有研究证实铁死亡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逐渐成为NSCLC治疗的潜力靶点。中药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多种中药单体、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可通过铁死亡途径抑制NSCLC进展。通过总结铁死亡的发生机制,挖掘铁死亡与NSCLC之间的关联,对近年来中药在诱导铁死亡拮抗NSCLC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防治NSCLC提供理论支持和治疗思路。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4期 572 576 0 张明蕊<sup>1</sup>,范焕芳<sup>2,3</sup>,陈佳琪<sup>1</sup>,马 盼<sup>2</sup>,何 芸<sup>1</sup>,金明哲<sup>1</sup>,杨 柳<sup>1</sup>